湖北省潛江市浩口鎮第三小學發生劫持事件後,在某媒體羅列的“近年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11起典型案例”中,這起劫持案被註明“暫無人員傷亡”。我有些猶豫,一時不知道那個當場被擊斃的歹徒張澤清,算不算一條人命。
  設身險境,捨己為人,秦開美、王林華因此獲得網民一致點贊。
  除此之外,也正如網民所說,對於任何指向孩子以及無辜者的暴力,都罪不容赦,也都絕不原諒。面對越來越多的公共安全事件,這是應當稟持的底線認知。也只有在這種底線之上,來反思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及原因,才更有價值。
  當然,反思從來不是一種張目,而是一種警醒。對犯罪的譴責從來都不能代替或遮蔽對犯罪行為的反思。但是當我們試圖從連篇的事件報道中去看清那個叫做張澤清的歹徒的面目,卻一再發現它顯得那麼模糊不明。在一些媒體報道中,則有土地問題若隱若現。張妻表示,張澤清和村支書許某為村裡土地糾紛多次發生衝突,許某女兒許某慧在該校當老師,孫子也在該校讀書,張澤清去學校想找這兩個人“鬧影響”。
  任何理由都不是報複社會的理由,但所有的報複社會行為卻都有它自以為是的“理由”。
  在很多時候,我們用憤怒代替了反思,進而以為用譴責與懲罰就可以減低犯罪幾率。這也最終導致,那些最終被我們稱為罪犯的人群,他們的面孔不僅在起初是模糊的,遙遠的,隔膜的,而且直到最後也仍是如此。我們首先應當承認,“6·10”潛江小學劫持案並非“暫無人員傷亡”。在四聲正義的槍響那一刻,這個社會,的確有一個人死了。他叫張澤清,年逾六十。
  (原標題:潛江歹徒的面容能否不再模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jxdupjzq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